合法的配资线上站 优迅股份IPO:研发趴窝、20十年耗于内斗发展停滞,政府补助撑起的科创泡沫

发布日期:2025-09-21 22:35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合法的配资线上站 优迅股份IPO:研发趴窝、20十年耗于内斗发展停滞,政府补助撑起的科创泡沫

9月19日,又一家企业将登陆科创板进行首发审核,今天就为各位投资朋友扒一扒一家这家即将上会的芯片公司——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。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,带着"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"的光环冲刺科创板合法的配资线上站,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,却藏着一连串令人心惊的财务迷局和治理乱象。当我们翻开它的招股书和监管问询记录,一个靠政府补助粉饰业绩、研发投入不及同行、股东内斗十五年的"伪科创"画像逐渐清晰。更讽刺的是,这家号称技术领先的公司,核心产品收入占比0.4%,自称 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”,却低端领域为主,高端不见踪影的现状,深陷 “低端红海”。今天,咱们就用数据说话,揭开优迅股份的IPO遮羞布。 

二十二年老兵主营业务原地踏步,募资项目疑点重重

优迅股份成立于2003年2月,距今已有22年历史,比华为海思成立时间还早两年,可是,如今华为海思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芯片设计公司。公司自称专注于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、设计与销售,产品应用于光模组,涵盖接入网、4G/5G无线网络、数据中心等领域。听起来很高大上,但如果你仔细看它的产品结构就会发现,22年来这家公司基本在"吃老本"还在靠 10Gbps 以下的老旧产品苟延残喘。

招股书显示,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激光驱动器芯片(LDD)、跨阻放大器芯片(TIA)、限幅放大器芯片(LA)和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,其中收发合一芯片是绝对的收入主力,报告期内(2022-2024年)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6.72%、87.15%、82.92%。这意味着公司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单一产品,抗风险能力堪忧。 

此次IPO的募资计划,优迅股份拟募集8.89亿元,投入三个项目: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、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、800G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项目,还有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这些项目都瞄准了当前热门的高端芯片领域,但问题是——这家公司在高端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。

数据不会说谎,2025年1-6月,公司25Gbps及以上速率的高端产品销售收入仅167.08万元,而其预计2025年全年该类产品收入能超过1000万元,2026年更是大胆预测达到6971.76万元。这种"坐火箭"式的增长预测,连监管层都看不下去,在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"与在手订单金额、验证进度等是否匹配"。显然,没有技术积累支撑的业绩承诺,本质上就是画饼充饥。

监管层两次问询直击七大核心风险

上交所显然对这家"老字号"企业保持着高度警惕。优迅股份今年6月26日才获得受理,不到3个月就安排上会,堪称"神速",但期间经历的两轮问询却暴露了其诸多硬伤。监管层的问题尖锐而直接,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市场地位与成长性质疑是监管关注的重中之重。问询函指出,按收入价值统计,在25Gbps及以上速率的光通信电芯片领域,中国厂商仅占全球市场7%,而优迅股份对应产品的收入规模"尚小"。虽然公司自称在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细分领域"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",但监管层敏锐地发现,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缓慢,2024年全球仅3.7亿美元,到2029年预计也只有4.9亿美元,而25Gbps及以上产品的市场空间更大、增长更快。这意味着公司正被困在一个逐渐萎缩的低端市场,所谓的"行业领先"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。

业绩真实性与可持续性是另一大疑点。2025年1-6月,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.19%,但主要下游客户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50%。监管层直接质问:"发行人营业收入增速低于主要下游客户的具体原因,是否涉及客户流失或采购占比下降?"更诡异的是毛利率变化趋势,报告期内(2022-2024)公司毛利率从55.26%降至46.75%,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,监管要求解释这种"反向走势"的合理性。

研发能力与技术先进性备受质疑。公司声称部分25Gbps及以上速率产品性能"优于或与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相当",但监管层要求提供具体依据。对于收发合一芯片这种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,公司的研发、验证、量产进度也被要求与同行对比。最致命的是,监管发现公司产品结构单一,在高速率产品领域进展缓慢,直接质疑其"是否面临市场空间和成长性受限以及业绩下滑的风险"。

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。问询函详细追查了公司自设立以来的控制权演变过程,特别是股权代持期间表决权归属的合理性。其中2023年员工张莉离职转让股份未做股份支付的问题被重点关注,监管要求模拟测算计提股份支付对业绩的影响,这直接关系到公司利润数据的真实性。

财务增速背离、补助依赖、资产恶化,光鲜业绩下的暗礁密布

在监管盯住的几个领域,业绩成为焦点。翻开优迅股份的财务报表,一组诡异的数据组合立刻映入眼帘: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看似增长,但增速趋势完全相反;表面盈利背后是政府补助的强力支撑;存货和应收账款高企,现金流持续恶化;毛利率连年下滑,盈利能力岌岌可危。这不是一家优质科创企业该有的财务表现,更像是一家靠财技维持表面光鲜的问题公司。

营收与利润的反向舞步让人怀疑数据是不是弄错了。2022-2024年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.39亿元、3.13亿元、4.11亿元,2024年较2022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0.3%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则为9573.14万元、5491.41万元、6857.10万元,复合增长率为-17.6%。营收微增而利润大降,这种反向走势在芯片行业极为罕见,背后折射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7.6%的情况下,公司仍能维持盈利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的"输血"。 

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成为利润的主要支撑。2022-2025年6月,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2843.13万元、2798.83万元、2192.56万元、1141.14万元,占利润比例在平均30以上。

但我们可以从税收优惠中窥见一斑。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%的所得税优惠税率,同时根据集成电路产业政策,部分业务按10%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。这意味着公司比一般企业少缴40%-50%的企业所得税,这种税收红利直接转化为账面利润。如果剔除这些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,公司利润将更加难看。监管层虽然没有直接问询补助占比,但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已经发出了明确信号:这家公司的盈利质量堪忧。

营收利润依有依靠,但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双高困局却是实打实的,正在侵蚀公司的资产质量。2024年,公司存货账面价值激增至1.75亿元,同比激增94.44%,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超过三成。更可怕的是存货周转率从2022年的1.16次降至2024年的1.65次,远低于行业均值3.31次。这意味着公司生产的产品越来越难卖出去,存货积压不仅占用资金,还面临大幅减值的风险。应收账款方面,2024年达到1.09亿元,(2025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.23亿元)周转率从2022年的5.56次降至2024年的3.49次,远低于行业均值7.57次。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双高,直接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波动剧烈,2024年已经出现负值,这对于一家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的科技企业来说是致命的。

此外,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暴露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。报告期内,公司毛利率从55.26%逐年下滑至46.75%,降幅近10个百分点。公司解释为"相关产品价格降低等因素影响",但这恰恰说明其产品缺乏定价权,在市场竞争中被迫降价求生。与同行对比更显尴尬,当行业整体毛利率呈上升趋势时,优迅股份的反向走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:公司产品竞争力在不断弱化。结合公司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来看,这种毛利率下滑趋势恐怕还会持续,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。

顶着"国家级单项冠军"的头衔,行业地位的尴尬与其严重不符。虽然公司自称在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领域"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",但这个细分市场的全球规模仅3.7亿美元,而且增长缓慢。在真正代表未来的25Gbps及以上速率产品领域,中国厂商整体占比仅7%,而优迅股份的相关收入"尚小"。这意味着公司花了22年时间,仍然被困在技术含量低、市场空间小的低端领域,所谓的"行业领先"不过是自欺欺人。当竞争对手纷纷向高速率、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时,优迅股份的原地踏步注定了其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。

研发缩水、产品老化、转化低下,二十年难成核心技术

作为一家冲刺科创板的企业,优迅股份本应将研发创新作为立身之本。但令人震惊的是,这家成立22年的公司,研发投入不增反降,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微乎其微,科创实力名不副实。所谓的"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",更像是一个没有技术内核支撑的空壳荣誉。当我们拆解其研发数据和产品结构,一个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:这不是一家科技创新企业,而是一家躺在低端市场吃老本的传统企业。 

研发投入的持续缩水是最直接的证据。2022-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167.53万元、6605.24万元、7842.86万元,研发费用率从21.14%降至19.10%。这种"营收增长、研发费率下降"的现象,与芯片行业"高研发投入"的特性背道而驰。更令人咋舌的是与同行的差距,同行中际旭创,同期研发费用率超 25%,高速率芯片营收占比超 30%,国际巨头博通单季研发投入超 23 亿美。从行业整体情况看,头部芯片设计公司的研发费用率普遍在20%以上,且呈现上升趋势。优迅股份这种研发投入力度,根本无法支撑其在技术密集型的光通信芯片领域保持竞争力。

研发效率的低下同样触目惊心。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7842万元,对应的25Gbps及以上高端产品收入仅167万元(2025年上半年数据),研发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比例。监管层敏锐地发现,公司虽然声称25Gbps及以上产品性能优异,但"目前规模较小",要求说明原因及后续增长的可行性。事实是,这些所谓的"高端产品"更多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样品,而非能够贡献收入的量产产品。22年的研发积累,却连一款能规模化销售的高端芯片都拿不出来,这样的科创能力实在令人汗颜。

上文已经说过,公司80%以上的收入依赖10Gbps及以下速率的收发合一芯片,而这个市场的全球规模仅3.7亿美元,增长空间有限。当行业趋势已明确向25Gbps及以上高速率产品转移时,优迅股份却迟迟无法实现产品结构升级。2025年上半年,其高速率产品收入仅占营收的0.4%(167万元/4.11亿元),这种转型速度在技术迭代迅速的芯片行业,几乎等同于坐以待毙。监管层直接质疑:"发行人是否在25Gbps速率及以上产品量产进度上落后于其他境内企业?"答案不言而喻。

尽管公司声称部分产品性能"优于或与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相当",但监管要求提供具体依据,包括性能指标对比、客户评价等实质性证据。对于集成度更高的收发合一芯片,公司被要求披露研发、验证、量产的具体进度,以及与同行的差距。这种"只敢定性描述,不敢定量对比"的披露方式,本身就说明其技术优势是站不住脚的。在光通信芯片这种高度全球化竞争的领域,没有真凭实据的技术吹嘘,最终只会沦为市场笑柄。

十五年内斗不休、实控人悬空、隐形控制未除,治理乱象何时了

为何成立22年,依然没有追上行业脚步,看优迅股份22年的发展史,与其说是一部科技创新史,不如说是一部股东内斗史。长达十五年的控制权之争,不仅消耗了公司大量资源,更导致研发停滞、战略摇摆,最终陷入"无控股股东、无实际控制人"的治理真空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创始人虽已退出却通过亲属隐形控制股份,这种"退而不休"的股权结构,为公司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。

公司领导层的理念分歧与权力争夺早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已埋下伏笔。2003年公司创立时,PingXu(徐平)以技术入股持股60%,为第一大股东兼总经理。而现任董事长柯炳粦当时主要负责融资和日常管理。这种"技术派"与"管理派"的组合,在公司发展不顺时极易产生矛盾。果然,2007年起,因产品开发、盈利情况不及预期,PingXu与其他股东、经营层的分歧持续升级。PingXu反对股权转让、股权激励、高管聘任等多项议案,公司则以PingXu"另起炉灶"侵害商业秘密为由提起诉讼并胜诉。这场内斗从理念分歧演变为权力争夺,最终导致公司治理陷入瘫痪。

PingXu与其他股东的分歧导致董事会停摆与控制权旁落成为常态。招股书显示,2016年至2018年及2020年,公司董事会无法顺利召开,最高权力机构陷入长达数年的停滞。2013年,PingXu事实上不再担任总经理,公司进入"无控股股东、无实际控制人"状态。这种治理真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公司决策效率和战略稳定性,也是研发投入不足、产品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。直到2022年11月,PingXu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,柯炳粦、柯腾隆父子才通过27.13%表决权成为新任实控人,但这一控制权并不稳固,随时可能被颠覆。

为何呢?因为创始人"退而不休"的股权安排暗藏玄机。虽然PingXu已于2022年退出股东行列,但他的影响力并未真正消失。招股书显示,PingXu的妻子于萍萍通过旗下公司萍妮茹持有优迅股份6.30%股权,其姐姐JinaShaw直接控制2.08%股权,家族合计持股达8.38%。在公司股权分散、第一大股东持股仅27.13%的情况下,这8.38%的股权成为潜在的"关键少数",可能影响公司重大决策。这种"明退暗持"的安排,不仅让所谓的"控制权稳定"成为空话,更可能引发新的股权纠纷。

此外,股份代持与股份支付争议凸显治理缺陷。监管问询特别关注了公司历史上的股权代持问题,要求说明"股权代持期间表决权归属柯炳粦的原因及合理性"。尤其严重的是2023年员工张莉的股份转让问题,张莉离职后将0.75%股份以14.39万元转让给柯腾隆,公司未做股份支付处理。根据会计准则,这种股东低价受让员工股份的行为应计提股份支付费用,直接影响当期利润。监管层要求模拟测算其影响,说明这笔交易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嫌疑,违反了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原则。

不要小看股权结构不稳定,后续持续影响不容忽视。目前公司股权分散,无控股股东,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仅27.13%,且存在PingXu家族的隐形控制。这种股权结构可能导致以下风险:一是重大决策效率低下,影响研发投入和市场响应速度;二是潜在的控制权争夺可能再次爆发,干扰公司正常经营;三是隐形控制可能导致关联交易非关联化,损害中小股东利益。监管层在问询中重点关注这些问题,说明股权风险已成为影响公司IPO的关键障碍。

从法律法规角度看,优迅股份的股权治理问题可能违反多项规定。《证券法》要求上市公司股权清晰、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界定明确,而公司长期无实控人且存在隐形控制的情况,可能违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、准确性要求。《企业会计准则》对股份支付有明确规定,公司未计提股份支付的行为,可能构成财务造假。《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》要求发行人"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、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",而优迅股份长期的股权动荡和治理不稳,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。

当我们穿透优迅股份"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"的光环,拨开其财务报表的迷雾,一个靠政府补助维持盈利、靠低端产品支撑收入、靠内斗消耗资源的"伪科创"企业真相暴露无遗。这家成立22年的公司,不仅未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,反而在股权内斗中迷失方向,最终陷入研发滞后、产品老化、治理混乱的多重困境。对于这样一家即将上会的IPO企业,投资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,认清其背后的风险。

优迅股份的IPO之路,折射出部分科技企业的共同困境:重融资轻研发,重概念轻实干,重财技轻经营。在科创板"硬科技"定位日益明确的背景下,这样一家缺乏核心技术、治理混乱、业绩存疑的公司合法的配资线上站,能否通过上市审核,不仅考验着监管层的把关能力,也关系到科创板的市场声誉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面对这样的"科创概念股",一定要擦亮眼睛,警惕那些用光环掩盖缺陷、用概念替代业绩的价值陷阱。毕竟,资本市场最终奖赏的是真正的创新者,而非精致的圈钱者。





Powered by 炒股配资专业网-最好的炒股配资网站-股票配资正规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